从欧洲的GDPR,到国内的《网络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再到实际操作中的等保测评,合规一直是企业安全建设的重中之重。7月31日晚,由云安全联盟大中华区(CSA大中华区)、小米,火山引擎、Kaamel、中关村华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联盟联合举办的“CAIDCP AI驱动安全系列”活动—合规审计篇专题对话顺利举行。
本次论坛由关保联盟AI安全方向专家组组长孙志敏主持,火山引擎云安全解决方案专家李一浩、kaamel AI Agent 技术总监胡天骁、小米高级安全工程师吕莹楠三位业界专家,围绕AI时代下的合规挑战与创新实践展开深度对话。专家们从技术提供商、解决方案服务商和企业用户三个维度,分享了AI驱动安全合规的最新实践和前沿思考。
孙志敏:
用AI agent的方案做企业合规治理相比之前有哪些提升和实际效果?
李一浩:
通过AI Agent实现了从被动合规到主动预防的转变。在具体实践中,利用多模态AI模型对研发文档进行智能解析,能够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识别出隐私保护缺陷和安全基线偏差,将风险管控提前。特别是在金融风控领域,AI智能体通过深度学习专家经验,已经能够达到70%-80%的风险研判准确率,不仅大幅提升了审计效率,还显著降低了人为疏漏。这种"合规左移"的理念,让安全管控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。
AI Agent改变了传统隐私评估的工作模式。以往需要数周才能完成的PIA/DPIA评估流程,现在借助AI技术可以缩短至几天。系统不仅能自动填写80%的评估表单,还能智能地将专业的合规要求"翻译"成技术人员易懂的语言,有效打通了合规部门与研发团队的沟通壁垒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将评估结论转化为实时监控基线,实现了从一次性评估到持续性合规运营的转变,让合规管理真正融入日常研发流程。
AI Agent为合规团队打造了全方位的智能助手。一方面,通过构建场景化的合规知识库,新员工的学习周期大幅缩短;另一方面,实时跟踪全球监管动态的功能,让企业能够快速响应政策变化。针对不同业务部门的特点,还开发了定制化的合规问答助手,使法务语言变得通俗易懂。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60%以上的团队工作效率,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全员的合规意识,让合规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,为企业构筑起智能化的合规防线。
孙志敏:
AI的安全合规和传统的安全合规有什么区别?
李一浩:
AI安全合规与传统合规的本质区别体现在两大维度:首先是决策自主性,传统系统业务逻辑固定,而AI具有泛化能力,其输出具有不确定性,这带来了全新的"AI伦理"挑战,需要确保其价值观与社会主流相符;其次是数据处理的复杂性,AI系统涉及训练数据的合法性(如隐私数据能否作为语料)、推理过程中的数据保护(如用户与AI交互时的隐私保护),以及模型私有化部署的商业机密保护需求,这些都比传统数据处理更具挑战性。
胡天骁:
从监管演进角度揭示了关键差异:传统合规如GDPR聚焦静态数据保护,而AI合规(如欧盟AI法案)更强调动态决策监管。具体表现为三大新要求:一是决策透明性,需解释AI的决策逻辑(如贷款拒绝原因);二是结果公平性,必须消除数据偏差导致的算法歧视;三是系统健壮性,要防范对抗攻击等新型威胁。这标志着监管重心已从"数据仓库规则"升级为"决策大脑准则",企业需要建立算法可解释性机制,并通过"人类监督"弥补AI的不可预测性,这些都是传统合规未曾涉及的深度要求。
吕莹楠:
从甲方实践出发指出AI合规是传统合规的超集升级:在数据层面,除传统用户数据外,还需管理训练数据合规性(如语料版权、数据投毒风险);在基础设施层面,大模型依赖的算力供应链安全(如芯片漏洞)影响更甚传统系统;在算法层面,从训练到推理的全流程涉及新型技术栈(如MCP协议),传统检测规则已不适用;在内容安全层面,生成式AI的隐晦违规内容(如文化偏见表达)需要更智能的检测技术。这要求企业构建覆盖"算力-数据-算法-内容"的四维合规体系,远超传统安全的防护范围。
孙志敏:
国内的合规主要标准及内容有哪些?
李一浩:
国内AI合规以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为核心框架,重点规范模型备案、内容安全管控和数据合规三大领域,其中模型备案需提交训练数据来源和安全措施说明,内容安全强调不良信息过滤机制,数据合规则涵盖数据备案等专项要求。北京市配套出台的"五大类31小类"测评监管体系,通过标准化评估推动企业合规落地,同时指出AI合规与传统法规的继承关系,尤其在数据跨境和模型出海等新兴领域,监管政策仍在持续完善中。
胡天骁:
国内AI合规呈现"三层架构"特征:以《网络安全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为基础法律层,突出AI伦理规范的行业规范层,以及对训练数据质量等提出具体技术要求的技术标准层。国内监管采取"正面清单"式规范引导,相较欧盟的禁令模式更侧重发展导向,在数据跨境等领域虽与GDPR底层逻辑相似,但执行层面更强调可操作性指引,为企业提供明确发展方向。
从企业实践角度强调技术标准的重要性,指出《生成式AI数据标注规范》《内容标识规范》等配套标准为合规落地提供具体操作指引。当前标准体系覆盖训练数据合规、算法分类分级等全环节,特别是内容标识规范直接解决"合规到什么程度"的操作难题,体现了我国特色监管路径。同时透露算力供应链安全、模型测评等新标准正在构建,建议企业关注"立法+标准"的协同效应,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监管要求。
孙志敏:
国外有哪些AI合规的标准,一般的操作流程有哪些?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,如果客户要做海外的合规,您有什么建议?
李一浩:
欧盟《AI法案》是目前全球最完善的AI监管框架,采用风险分级管理机制,明确禁止人类意识操控等高危应用,并对高风险AI系统提出注册和评估要求。他建议出海企业优先对标欧盟标准,重点关注自身业务的风险等级划分,同时注意数据跨境流动的合规性。对于美国市场,他提醒各州立法差异较大,需结合联邦层面的AI风险管理框架(如NIST AI RMF)和具体州法进行合规布局。
胡天骁:
从实操角度提出四步合规流程:首先明确AI应用在目标市场的风险等级,其次评估现有合规体系的差距,然后针对性补齐能力短板,最后建立持续监控机制。他强调要特别注意算法偏见带来的诉讼风险,以及大语言模型等系统性风险模型的安全评估要求。他特别提醒,新功能上线可能改变原有风险等级,需要动态调整合规策略。
吕莹楠:
强调本地化策略的重要性,建议在敏感市场部署本地数据中心和合规团队,以应对数据主权和文化差异问题。她指出完整记录算法决策日志对应对监管审查至关重要,同时建议企业主动披露模型局限性以提升透明度。在资源分配上,她建议优先治理高风险模块,避免"一刀切"带来的资源浪费,实现精准合规。
孙志敏:
AI安全合规未来会如何发展?您对听众或从事相关工作的朋友有什么建议?
李一浩:
从技术落地的角度指出,AI安全合规将呈现"技术驱动监管,监管倒逼技术"的双向发展态势。他认为,未来合规审计将深度依赖AI技术实现全球化监管情报的实时采集与分析,并以火山引擎正在研发的合规智能体为例,说明AI工具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对多国监管要求的响应效率。他特别强调,AI技术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将成为合规领域的关键突破点,建议从业者主动掌握AI工具的应用能力。
基于服务百家出海企业的经验,提出AI合规正在实现从"被动防御"到"主动增值"的转变。他通过具体案例说明,完善的AI合规体系正在成为企业获取国际商业机会的竞争优势。对于行业趋势,他预测未来将涌现更多"合规即服务"的创新商业模式,通过AI技术将复杂的合规要求转化为标准化产品。他建议合规从业者突破传统思维,积极学习Prompt工程等前沿技术,实现专业能力的转型升级。
从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分析指出,AI合规领域将产生大量复合型人才缺口。她以小米团队的招聘实践为例,说明既懂AI技术又熟悉各国法规的人才最为紧缺。针对AI替代人力的担忧,她认为技术发展反而会创造更多高价值的合规岗位,AI工具主要替代的是重复性工作,而战略决策等核心职能仍需专业人才。对于职业发展建议,她特别强调法律与技术双重知识体系的重要性,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必要性。
更多回答请关注
“云安全联盟CSA”视频号观看回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