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届“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”开幕式暨2025第二届“香江诺贝论坛”13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。
8位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得者、40位海内外院士及世界顶尖科学家,以及青年科学家、企业家等近1000人出席,共同探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生物科技、新材料等议题。CSA大中华区主席李雨航受邀出席并在主论坛发言,从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量子计算三大领域,剖析数字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,并强调技术伦理与全球协作的紧迫性。
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开幕式视频致辞中表示,香港致力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。创新科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,香港为创科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。特区政府将设立100亿港元的“创科产业引导基金”,加强引导市场资金投资指定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。此外,特区政府还将推出“创科加速器先导计划”,助力初创企业发展。
李雨航院士: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文明进程
人工智能:生产力跃升与伦理挑战并存
李雨航指出,AI正在改写生产力规则,例如“气候智能体”系统通过优化全球物流网络,每年减少碳排放超千万吨。然而,技术的突破也带来文明级挑战——当AI开始模拟人类情感时,如何界定“数字生命”的伦理边界?他在著作《数字技术360度》中提出关键原则:“任何AI系统必须遵循人类主体性、不可剥夺的解释权与集体否决权”。这与CSA大中华区牵头制定的AI安全、可信、负责任(AI STR)系列标准高度度呼应,为全球AI治理提供框架。
区块链:重构社会信任机制
以“数字敦煌”NFT项目为例,区块链技术让千年文化遗产在元宇宙中永续传承;而基于零知识证明的投票系统,则探索“不可篡改的数字民主”实践。李雨航强调,技术不仅是工具,更是社会信任的基石。
量子计算:全球协作守护安全底线
面对量子计算可能颠覆现行加密体系的威胁,李雨航提到全球协作的“量子安全盾”计划,通过抗量子算法与密钥托管联盟,以技术合作取代对抗,筑牢数字文明的安全防线。
未来图景——以数字文明定义人类新纪元
AI+物理:诺奖级突破背后的计算革命
图灵奖得主杰弗里·辛顿推动的玻尔兹曼机器,这一曾启发深度学习的经典模型,不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,更在量子材料研发中焕发新生。通过模拟原子级相互作用,AI成功设计出超导临界温度提升30%的新材料。“这是AI对物理学的反哺,更是“计算驱动发现”新范式的开端。”李雨航指出,数字技术正成为继实验、理论后的“第三科学支柱”。
AI+化学:破解生命密码的钥匙
DeepMind的AlphaFold彻底颠覆蛋白质结构预测,其衍生的“分子动态工厂”已解析埃博拉病毒蛋白的隐藏结合位点,加速广谱抗病毒药物研发。这一突破被学界视为诺贝尔化学奖的有力竞争者。李雨航直言:“从元素周期表到蛋白质折叠,AI正在成为科学史上的‘新伽利略望远镜’,让我们得以凝视文明的深层代码。”
李雨航最后寄语青年:“当比特与人类智慧共振,每个代码都应是文明史诗的音符。” 未来,数字技术既需突破性创新,更需扎根伦理与协作。